看了“娘炮”会变“娘炮”?那看了武松,应该能打虎
点击上方 蓝字 即可关注 北游
各大平台搜索 北游 或 北游说事儿 都可找到我哦
北游说:比指责“娘炮”更重要的是,公平竞争的舞台。
文 / 北游
01
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在金钱至上的国度,瞧不起“娘炮”其实是很滑稽的一件事情。
直男癌:“我瞧不起娘炮”,娘炮:“我挣得比你多”;
直男癌:“娘炮好恶心”,娘炮:“我挣的比你多”;
直男癌:“娘炮滚粗”,娘炮:“我挣得比你多”;
直男癌:“......”,娘炮:“我挣得比你多”。
娘炮究竟多有钱?我们来看一组数据:
根据福布斯的统计,在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间的一年间,鹿晗的总收入达到了2.1亿元,仅次于常年“霸榜”的一姐范冰冰,排名中国明星收入榜第二,同一期进入榜单前十的“小鲜肉”还有李易峰和吴亦凡,分别排名第4和第9,老牌明星刘德华和张学友没有进入前十;
2018年4月,凭借爆款综艺选秀节目《偶像练习生》组团的偶像歌唱团体NINEPERCENT正式出道。这9个大男孩,在选秀期间就已经成功霸屏、屡上热搜,成为了娱乐圈的话题中心人物。
在成团后两个月内,更是被各大品牌疯抢,成功囊获8个品牌的代言和1个推广大使。
韩国化妆品牌悦诗风吟在成功签下NINEPERCENT作为其中国区代言后,短短几天时间,其官宣微博评论量就已达18万,转发量超过250万;
NINEPERCENT中的范丞丞,半夜发了一张付费照片,需要支付60元才能看原图,据称有8万粉丝为此付费,此事被网友戏称“睡后收入480万”。
虽然其公司事后解释说,这是VIP的半年会费,并非仅仅是看一张照片的费用。但是,这些被人们嘲讽为“娘炮”和“小鲜肉”的男明星能够吸引数量庞大的粉丝们追捧,能够带来巨大商业价值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
在我们这个“成王败寇”的社会,如果你认同“有钱就是有理”,金钱即正义,那么你有何资格瞧不起这些“娘炮”呢?
一个“直男癌”遍地、动辄嘲笑别人“娘炮”的国家,“娘炮”却挣钱挣到腿软,这些反差强烈的现象总是让我错愕:
到底是谁在消费这些所谓的“娘炮”呢?
02
今年6月,艾瑞与微博联合发布了《2018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》。该报告显示,截至2018年5月,中国网红粉丝总人数达到5.88亿人,其中53.9%网红粉丝的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下。这和微博用户以及明星粉丝年龄结构的相关数据都高度重合。
毋庸置疑,25岁以下的青少年是现在娱乐消费市场绝对的主力军,而且年龄还有不断下沉的趋势,正是这些青少年支撑起了“娘炮”经济的大半壁江山。这可能也是央视之所以在《开学第一课》里选择当红小生来参与节目的初衷,当然他们没想到的是,这件事会造成社会强烈的反弹。
我们根据数据来大胆推测一下,以中国社会直男癌人群的庞大数量,这些青少年的父辈中“直男癌”比例不会低,这是不是让直男癌们很崩溃?
你们天天网上喷“娘炮”,儿女的偶像却是“娘炮”,花着你的钱,供着你鄙视的娘炮,归根结底,又是不是你教育的失败呢?
不是有种说法吗?少年娘则国娘,青少年群体都喜欢娘炮了,国民就会软蛋,国家就会完蛋,真是如此吗?
03
梁文道在《锵锵三人行》节目里曾经提到过,在关于影视剧的传播上,我们的社会直到现在,还流行一种传播学上很过时、很古怪的理论。这种理论认为,电视剧、电影或者其他大众媒体,只要它呈现什么内容,观众就会按字面意义照单全收,并且模仿学习。
他说,这显然是一种很过时的传媒理论,“如果按照这个讲法的话,莎士比亚年代的人就全都想杀爸爸、或者是杀姐姐、杀妹妹,但为什么没有,就是它从来都不是真的。”
为什么电视剧呈现的东西,并不一定会被大众模仿并在生活中呈现?这是因为观众不是傻子,都有自己的判断力。
几年前,小沈阳在春晚凭借“娘娘腔”形象一炮而红的时候,社会也普遍担心对于年轻人会有不好的示范,当时我就认为社会舆论有些杞人忧天,我专门就此写文说道:
“如同我认为很多人对于李宇春形象有些神经过敏一样,我认为小沈阳的'娘娘腔'也实在犯不上大家为之着急上火的。
喜欢李宇春的小女生不会因此丧失掉女性特征,喜欢看小沈阳表演的人也不注定就此在生活中用‘娘娘腔’说话了。”
反观现在社会舆论对“娘炮当道”的担忧,与当年对于小沈阳“娘娘腔”的担忧如出一辙,现在还有几个年轻人知道小沈阳是谁呢?这些担忧,在我看来,都是反应过度的表现。
青少年追捧喜欢这些稍显女性化的男明星,可能是爱看他们精致的妆容、细腻的表演,这是不同的时代可能带来的不同审美需求,就如同我们年轻的时候,流行的东西也会被父辈们看不惯,这都是正常现象。
认为看了娘炮就变会娘炮,看了武松打虎,就敢打老虎了?这个逻辑实在让人不好接受。
04
我们曾经经历过很多,现在看来让人啼笑皆非的年代。
在那些年代,邓丽君的歌曲被认为是黄色歌曲,许许多多足以传世的油画作品和古典音乐,都曾经不被当时的人们所认可,认为是不入流的东西。
我当然不是在说,这些妆容精致的小男生们会创作出什么足以传世的文艺作品来,我只是想明确表明一个观点:
我们不应该去轻易否定一个社会现象,并试图消灭它。如果我们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,就丧失了社会自发演进的动力。
一个多元的社会,应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存在。让这些丰富多元的文化在一个舞台上公平竞争,社会自然会淘汰那些不好的,留下那些足以传世的精华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流量即正义并非全错,因为真正经典的东西经过历史长河的筛选,会始终流淌。
摆在我们面前唯一的问题是:这个公平竞争的舞台,我们搭建好了吗?
作者:北游,自2004年起坚持互联网写作至今,笔耕不辍,长期专注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,对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见解独到,文章在凯迪、天涯、搜狐等全国知名BBS被阅读数千万,屡屡成就现象级文章。现为“北游说事儿”和“北游说康德”公号主,锐见传媒特邀作者。
推荐阅读
北游说事儿
一位自由思考的行者
一份有趣独到的解读
ID:beiyou-talk
长按二维码关注 北游
文章转载 广告商务 请点击文末左下角 阅读原文